主页 > 新闻 >

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数已超2000万人

2023-08-24 09:01 | 来源:未知

   8月25日是“全国残疾预防日”。在第七个残疾预防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残联8月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介绍,我国把残疾人列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人群,截至2022年底,全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数已超2000万人。

 
  关注1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受益人群超1亿
 
  邢若齐介绍,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自身工作职责,在推动残疾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工作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推动将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作为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的重要目标,提出10年防治目标任务。持续落实《全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方案》,提前实现各项目标任务。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
 
  同时,持续加强综合防治措施。坚持实施三级预防措施、把好四道关口,与妇幼健康服务整合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策略,有效覆盖婚前、孕前、孕期和新生儿各阶段人群。深入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等出生缺陷防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每年惠及近千万家庭,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项目累计受益人群均超过1亿。
 
  2022年,全国婚前医学检查率和产前筛查率分别比2020年提高6.3和7.6个百分点,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筛查率均达到90%以上。此外,积极控制严重出生缺陷。与2018年相比,2021年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幅度均超过20%,神经管缺陷、肢体短缩等严重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持续推进《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印发并实施《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推动出生缺陷防治服务更加普惠可及。
 
  关注2
 
  我国已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平台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朱玉军介绍,近年来,民政部加强重点人群残疾人预防知识普及,加大婚姻家庭健康辅导教育工作力度,加强民政服务对象重点人群残疾预防和康复救助工作。
 
  推动各地婚姻登记机构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会同全国妇联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婚姻家庭健康咨询和服务。目前,全国已有84%的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设置了婚姻家庭辅导室,部分地区依托婚姻登记机关将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扩展。
 
  我国全面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即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民政部会同财政部、中国残联制定《关于加强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管理的意见》,建立全国统一的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平台,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全程网办”和“跨省通办”。截至2023年7月底,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惠及1162万困难残疾人和1549万重度残疾人。
 
  关注3
 
  继续实施残疾“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
 
  朱玉军介绍,持续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进一步做好与“残疾人家改”的任务衔接,对重度残疾老年人予以优先支持。以增强公办养老机构护理能力为重点,联合国家发改委实施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改善服务条件,更好满足视力、听力、言语、肢体和多重残疾等残疾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需求。
 
  强化儿童福利机构内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养育、治疗、康复、教育和社会工作服务”一体化发展,向儿童福利机构外残疾儿童、特别是向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拓展康复服务。同时,继续实施残疾“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自2004年该计划开展以来,累计投入各级彩票公益金17亿元,惠及残疾孤儿近22.3万人次。
 
  关注4
 
  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机构超2300个
 
  朱玉军还介绍了自2022年底,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联合开展为期三年的“精康融合行动”进展情况。
 
  “精康融合行动”提出六个方面重点行动计划。截至2023年7月底,全国共设有2300多个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机构,17个省份出台“精康融合行动”省级实施办法。
 
  “精康融合行动”提出,开展服务体系建设布局优化行动。统筹规划精康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每个地级市设置具备综合功能的精康服务机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和指导功能;引导城市精神卫生优质服务资源到农村开展康复服务,大力提升农村地区精神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
 
  开展畅通治疗与康复转介行动。整合形成全国统一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国家转介信息平台,实现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和康复对象需求等信息共享和转介;建立各类企事业单位、村(居)委会、社会组织和个人发现并协助提出登记申请渠道。
 
  开展服务供给能力提升行动。发挥各类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和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有条件的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服务供给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
 
  开展可持续发展保障行动。强化政府政策引领推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筹集和使用,落实慈善捐赠相关优惠政策。开展服务支撑体系优化行动。
 
  截至2023年7月底,全国共设有2300多个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机构,17个省份出台“精康融合行动”省级实施办法。
 
  朱玉军介绍,目前,民政部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国家资源共享与转介服务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转介服务,打通医康循环,提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水平。
 
  朱玉军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精康融合行动”部署要求,统筹各类服务场地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切实增加服务供给,加强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规范评估和登记转介服务管理,整合形成全国统一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国家转介服务信息平台,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的规范化发展,进一步增强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安全、平稳、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关注5
 
  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超90%
 
  中国残联理事、康复部主任胡向阳介绍,我国有效提升慢性病、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致残防控水平。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重大地方病县(市、区、旗)控制消除率达100%。
 
  在防控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方面,开展婚前、孕前保健,全面加强产前诊断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进一步提升出生缺陷防治和发育障碍早期干预水平。全国婚检率达70.9%,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93.5%,产前筛查率达85.7%,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分别达到98.1%、97.1%,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3.0%。
 
  在防控疾病致残方面,通过加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开展防盲治盲、防聋治聋,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和重点地方病监测,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等,有效提升慢性病、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致残防控水平。
 
  在促进残疾康复服务方面,通过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加强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推进工伤康复工作,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立、实施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等,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康复服务状况。40.7万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800余万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率均达到85%以上。
 
  ■ 关注
 
  北京残疾预防重点工作已完成规定任务目标的75%
 
  新京报讯 (记者叶红梅)2023年8月25日是第七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是“预防先天残疾,守护美好未来”。8月23日,记者从北京市第七次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活动上了解到,北京市残疾预防重点工作已完成《北京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2-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规定任务目标的75%,各类致残因素管控措施充分有效,残疾预防总体工作稳步推进。
 
  “十四五”以来,残疾预防相关责任部门累计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和相关技术规范、标准近70项,为北京市残疾预防工作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在主题活动现场,海淀区残联副理事长姚万军报告了残疾预防行动工作情况与文化发展服务项目。
 
  姚万军介绍,海淀区建立形成了全生命周期的三级残疾预防体系。为适龄人群进行婚前检查、遗传咨询、预防慢性传染病、优生优育、预防先天性残疾、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等知识的普及,开展婚检中心一站式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区紧密结合该区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密切配合残疾预防主题,本着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身心健康的原则,设计实施了“大美海淀”文化发展项目。
 
  该项目是在北京市率先开办的残疾人传统书画技能培训国画培训班,通过聘请国内知名艺术家进行授课,不仅现场创作,还将创作要领,实用技法和鉴赏知识等为学员们进行讲解,让普通残疾人有机会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魅力。项目应对残疾人需求,着眼残疾人爱好者“0”基础普及和文化人才能力素质提升为前提,以搭建海淀区特色为平台,以创造优质的文化产品来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

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