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17岁男生沉迷游戏,抡起板凳砸向父亲
2023-07-13 07:18 | 来源:未知
暑假来临,让孩子过一个快乐、轻松、健康的暑假,是每个家庭的期盼,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上网冲浪、课外阅读、交友娱乐……孩子们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丰富多彩的生活等待着他们。
与此同时,暑假期间,孩子们长时间离开校园,一些家长又忙于工作而疏于管教,孩子更容易受到网络有害信息和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为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从今天起,法治经纬版开设“健康过暑假 正确树三观”专栏,刊发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现在刷短视频没人管了。”
“没看的剧有好多,我要赶紧补回来。”
“上学时候没法玩,暑假来了,叫上哥们儿一起联机打游戏。”
……
暑假来临,许多未成年人喜欢坐在空调房里盯着电脑,把大量时间花在网络上,美其名曰“电子消暑”。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未成年人在上网时,大多喜欢观看直播、打赏主播、大量购买游戏道具,为了获得打赏、充值的钱,他们中有的人不惜采取偷窃家长钱财、和家长大打出手索要钱财等方式。同时,一些网络平台、游戏公司紧盯暑假这个时间节点,投放许多吸引未成年人观看的广告,其中不乏宣扬暴力、色情、自杀文化的内容,极大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
近日,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未成年人面对互联网上光怪陆离的世界,常常难以分辨其中的真假善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应多关注孩子的日常情绪和学习状态,同时增强亲子间的沟通和理解,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孩子沉迷网络世界
或为弥补现实缺失
江西赣州的曾丽(化名)今年9月份上高三,在高中的最后一个暑假,她想要用最后的放纵来迎接即将到来的高三生活。于是,玩游戏、刷视频成了她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
福建厦门的林华(化名)今年15岁,刚刚初中毕业。在暑期的闲暇时间,他除了玩游戏,就是观看与这些游戏相关的短视频或直播,每天从起床到睡觉,除去吃饭时间,“游戏”二字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
同样,安徽芜湖的小宋也把家里人愁坏了。今年即将上初中的她迷上了短视频和网剧,正值暑假,小宋抱着平板电脑一看就是一整天。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没办法时刻盯着小宋,下班回到家,要么看到小宋的脸被电子屏幕映得发亮,要么看到她躺在平板电脑旁沉沉睡去,而平板上的短视频还在循环播放。
“平时叫她吃饭都麻烦,要走到她身边把平板电脑关掉才行,不然喊都喊不动。”小宋的姐姐无奈地说,妹妹和家里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她更愿意和网友分享视频。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沉迷网络,在受访对象中,一部分未成年人说,家长平时对电子设备的管理过于严格,但越是严格的管理越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一旦突破密码、账号等“枷锁”,玩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广东某小学的王老师向记者反映,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一般只在周末使用电子产品,然而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疏于管教或无法管教,使用手机的情况比较多。在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中,家长虽然常常向老师抱怨孩子沉迷电子产品,“一收手机就闹”,却也总说自己“管不了”。
家长也曾尝试过设密码来控制孩子玩手机,而对于有些家庭来说收效甚微。孩子能够轻易破解手机密码,对于青少年模式,许多家长也并不清楚其功能以及如何设置。
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手机沉迷的状况更为严重,王老师班级50名学生中,有11名单亲家庭的孩子。章章(化名)对母亲总是充满敌意,一闹矛盾就不来上学,母子关系最差时一个月上不了5天学,经常一整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抱着手机过日子。
有些家长向记者反馈,孩子沉迷网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疏于陪伴。家在河北廊坊的李兰(化名)由于工作繁忙,平时没什么时间照顾正在上小学的孩子。暑假来临,李兰发现自己很难和孩子互动,想花时间陪陪孩子,却变成两人对坐,“大眼瞪小眼”。
“我实在想不出来孩子喜欢什么,只好给她手机,让她自己挑喜欢看的动画片。”李兰自从将手机交给孩子后,孩子哭闹少了,自己也不用费尽心思去陪伴孩子,把孩子托付给“电子保姆”就万事大吉。
为何未成年人会如此沉迷网络?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说,从外因角度来说,短视频、游戏的成瘾性含有心理学因素,它能提供给未成年人及时的反馈,吸引未成年人注意力;从内因角度来说,未成年人群体本身处于前额叶发展不够完善阶段,具体表现在未成年人的意志控制功能不够完善,缺乏自控力。
“未成年人网络成瘾还与其心理有关,网络游戏、网络平台满足了未成年人自尊心、归属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同时,可能也弥补了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某项缺失。”张昕说。
不良内容潜移默化
影响未成年人三观
未成年人整日泡在网上,有些网络游戏、平台中含有的暴力、色情、血腥等不良内容深深印在他们脑海里,行为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17岁的小尹是家里的独生子,备受家长溺爱。其沉迷打打杀杀类的游戏中,认为打游戏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还把这种“酷”带入现实生活中。
一次有客人来家中做客,父母与客人聊得正欢,突然听到“嘭”的一声,小尹摔门而出,对着母亲直呼其名喊道:“没钱了,往我卡里充点!”父亲当着客人的面拒绝了,1.7米高的男孩抡起板凳砸向只有1.55米高的爸爸,在妈妈试图劝阻时,他掐着妈妈的脖子进行威胁。
青春期的孩子还处于性意识萌芽时期,短视频中潜藏的软色情会对未成年人产生错误的性引导。小尹在刷短视频的过程中浏览到暗含色情、性暗示相关内容,出于好奇自行搜索,并将视频分享给周边同学。
因为15岁的儿子沉迷网络,家住广东佛山的郭落(化名)不得不将其送去特殊封闭学校进行学习。
2022年寒假时,孩子为了玩游戏,整个假期都未曾走出房门。开学后,郭落将孩子的手机没收,然而开学第一周,老师便告诉他,孩子上课一直在睡觉。原来是孩子偷偷翻出家中被淘汰的旧手机,连上家中的无线网络,半夜在房间通宵打游戏。于是,郭落开始了与儿子斗智斗勇的过程,最终他在汽车备用轮胎的夹层里,找到了儿子藏的多部旧手机。
然而,父亲的行为却激起了儿子的叛逆心理,孩子不再愿意前往学校,父母不得不为孩子办理了3周休学。在这期间,父母与孩子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终于达成一致:孩子认真上学,父母允许儿子每天放学使用手机,睡前需将手机上交。
暑假到来后,儿子又开始昼夜不分地玩手机,为了防止父母说教,他将父母锁在家门外,父母不得不在外面住了一周,直到他零用钱用完了才再次联系父母。
郭落为了管教孩子,将家中的无线网络切断,网线没收。
郭落说:“儿子为了能够在游戏中拥有更高的等级、更加炫酷的装备,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压岁钱充值了七八万元;为了能够成为游戏主播,儿子偷偷使用舅舅的身份证注册账号。”
对此,北京法政安邦律师事务所律师林丽认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惜对父母实施暴力行为,是一种严重的家暴,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处理。这种行为不仅会导致家庭关系的恶化,还可能对未成年人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林丽建议,父母可以向相关部门求助,寻求法律支持和帮助。除了法律手段,家长还应该注意自己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防止孩子沉迷游戏。家长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计划,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其正确的消费观念,帮助其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家长还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心孩子,增强亲子间的沟通和理解,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关系。
关心陪伴放在首位
防沉迷机制应推广
网络严重成瘾的危害还不止于此。
广东人王清(化名)的父母有4个孩子,她是老四。因为家庭富裕,孩子们很小就拥有自己的手机。然而,王清在上初一时,母亲由于怀疑女儿谈恋爱,在偷看女儿的手机时发现,其手机中有关于自残、轻生等的视频。
发现母亲偷看后,王清深感愤懑,在视频与评论的引导下,她主动在网上搜索抑郁、自杀等敏感词,在评论区下提问:“如何报复父母”“如何令父母难受”。网友们在视频的评论区里起哄、怂恿、点赞,还有陌生的网友通过私信邀请王清加入了“苦难女孩聚集地”(自杀群)。
母亲在王清的手机里发现了自杀群后,没收了她的手机。于是,为逼迫母亲将手机还给她,王清拿小刀在手臂上狠狠地割,留下一道道疤痕。在夜深人静时,她还偷偷服用安眠药。
母亲想让王清安心读书,为了与母亲唱反调,王清偷偷在手臂上写下“安静”“不要说话”等内容(抑郁可能出现的症状),不断地提醒自己装抑郁不能露馅。最终,王清的偏执使得父母一步步地妥协,不得不为王清办理了休学。
未成年人面对互联网上光怪陆离的世界,常常难以分辨其中的真假善恶,是非好坏。面对上述状况,王老师表示作为老师,她也常常感到有心无力。家长的溺爱、纵容,社会舆论的偏激与冲动,都使得老师们“不敢管”。同时,网络上一个个真假难辨的案例也让老师们非常担忧。
对此,张昕认为,家长应该严格监管未成年人的行为,限制其上网时间和游戏时间,并对孩子网络浏览内容加以管控,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尽量为孩子使用的软件开通青少年模式,并时刻关注孩子上网动向。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里有不少优质内容,如果孩子想看视频,家长尽可能监督孩子在青少年模式下浏览。
林丽建议,防沉迷机制的推广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联合等途径实现。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网络平台、游戏公司等相关企业加强防沉迷机制的建设和推广;相关企业可以建立联合防沉迷机制,共同制定和推广防沉迷策略,加强行业自律。
在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互联网法律事务部主任谢连杰看来,未成年人出现极端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于未成年人正处于叛逆期,子女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家长和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冷静地处理,不能与子女针锋相对。事后要主动找孩子谈心,表明父母不允许这种情况再次发生,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必要时,可以求助学校老师的协助,共同教育孩子。
“防止孩子沉迷网络,父母就应该主动陪伴孩子,和他们交朋友。”谢连杰说,在教育子女的同时,父母也要反省自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摆正心态,去和孩子循循善诱,告诉他网络世界的好与不好,以平等的姿态去交流。
“家长应形成责任观念,暑期多关注孩子日常情绪和学习状态,抽出时间来沟通,陪伴和关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技术并没有好坏,游戏短视频也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如果能够合理使用,说不定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惊喜。”张昕说。
“家长还应该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引导其远离不良行为。”张昕说,相关部门也要经常提醒,加强家长的网络素养教育和防沉迷意识,提高他们的监管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并作出适当的调整。
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