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蔚蓝的天空,飞翔的翅膀

2023-07-12 09:17 | 来源:未知

 地球之肾,滩涂湿地,绵长平缓的海岸线,一马平川的肥沃平原……一条全球瞩目的候鸟迁徙路线从黄海之畔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经过。

 
  全球数百亿只候鸟,探索出九大国际迁徙路线,其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经过我国东部沿海的江苏盐城。这里地势平缓,气候舒适,河网密织,鱼虾肥美。这条拥挤的迁徙路线,飞翔着丹顶鹤、勺嘴鹬等几十种世界性珍稀鸟类。
 
  秋来春去的候鸟,生生不息的留鸟,在此汇聚,繁衍生息。
 
  鸟窝的心结
 
  天空之镜映照生态之美。
 
  在太平洋西海岸这片美丽神奇的湿地上,勺嘴鹬的乐园——江苏盐城条子泥湿地保护区,正打造候鸟迁飞“中转站”,建设720高地。修复生态、回归自然的每一步,背后都有人们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
 
  生态保护需要供电设施的支持,后者的安全运行则要预防鸟害,实际工作中,爱鸟与护线常常是一对矛盾。如何克服困难、化解矛盾,做到保护生态与安全运行两不误,并非易事。
 
  李春岳,今年27岁,敦厚朴实,看上去比同龄人更成熟稳重一些。他是江苏东台弶港本地人,2019年到弶港供电所上班。用他自己的话说,三年多来,每天都在与鸟儿们“斗智斗勇”。
 
  李春岳小时候吃过鸟的亏。那时家里搞大棚种植西瓜,有几只喜鹊在大棚旁的树上筑窝,经常将鸟粪拉在大棚上,他就用竹竿把喜鹊窝给捣毁了。没想到,隔天大棚塑料薄膜就被喜鹊啄破,刚修补好,没过几天,喜鹊又来啄大棚里成熟的西瓜。妈妈告诫春岳,以后千万不要惹这些鸟,它们不但“记仇”,还会成群结队来“报仇”呢。
 
  妈妈的告诫犹在耳边回响,上班第一天,李春岳就与喜鹊较上了劲。师傅告诉他,超过80%的跳闸断电,与喜鹊筑巢安家有关。有一次,东沙线某区域突然跳闸停电,练智阳副所长带领李春岳等人迅速赶到现场。原来是当天有雾,喜鹊衔了潮湿树枝飞上电线杆,触电着火引起跳闸,瞬间烧焦的喜鹊从空中掉下来,引燃地面杂草,附近单位正组织人员灭火。
 
  从地面朝电线杆顶端望去,还有一只遭电击而面目全非的喜鹊孤零零立在那里,十分可怜。技术员曹威穿戴好绝缘防护装备迅速登杆作业,细致检查,不到半小时就清除故障恢复供电,把停电给沿线用户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
 
  故障很快排除了,但两只“肇事”喜鹊遭电击的惨状,深深印刻在李春岳的脑海,挥之不去。从那天起,李春岳内心不再纠结,他彻底想明白了,不让鸟儿在电线杆上筑巢,把鸟儿驱离高压线,既是保障输电线路正常运行的安全要求,更是帮助这些鸟儿规避灭顶之灾的最好办法。
 
  良禽择木而栖——此言不虚。李春岳发现,喜鹊筑巢安家也要挑地方,茂密树林的边缘,大路边、大河边的树木,空气流通好,是喜鹊心目中的理想栖息地。喜鹊喜欢选择电线杆,是因为它更高、更稳固、更安全。曾有高压线经过一片垃圾场,那里经常散发异味,就看不到一只喜鹊筑窝。后来垃圾清理了,种植成片树林,喜鹊们纷纷往这里的电线杆上衔树枝。李春岳就把这一段列为重点巡查区域。
 
  在李春岳眼中,喜鹊是一种充满智慧又特别能干的鸟儿,它们筑就的鸟窝,看上去像是一团杂乱无章的枯枝,其实每一根都相互交织,井然有序,坚固耐用,一般的大风吹不掉。他和同事曾经遇到过一个直径六七十厘米的大鸟窝,上下三层,背风的侧面有洞口,顶端有盖,像一件做工精细的工艺品。
 
  如果电线杆上出现鸟窝,必须第一时间清理干净。但清理鸟窝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喜鹊不会轻易放弃自己选中的地盘,它们不厌其烦地往电线杆上衔树枝。李春岳和同事们想了各种办法驱鸟,在电线杆上放置特制驱鸟药物,过了几天,药物气味淡了,喜鹊又来筑窝;安装那种一有风就转动的驱鸟器,聪明的喜鹊观察几天,能衔来树枝别住转动的风叶,继续筑窝。更有意思的是,有几只喜鹊,见自己衔来的树枝都被人清理了,它们本已在别的地方搭建窝巢,但每天还会衔几根树枝放在电线杆上,故意让人去清理,就像小孩子的恶作剧。
 
  每天与这些鸟儿打交道,李春岳形成了自己的工作规律:在鸟儿筑窝的春季,他正常上午巡查线路,下午四五点后开始沿线清理鸟窝,遇到阴雨天就增加巡查清理频次,保障线路运行安全。
 
  技术员曹威,管理辖区内23条线,其中有13条20千伏线路。他每天要驾车400多公里,重点巡查裸导线、借用杆线、水平排列的线路,他将风险系数比较高的45处点位熟记于心,每天必查。这些点位的开关、避雷器、熔断器、连接点等裸露部分都要查看清楚,不能有鸟或树枝等异物触碰。为了确保安全,曹威曾经安装过三个超声波驱鸟器,开始几天有效果,后来发现作用不大。他也曾试着自己动手给喜鹊搭窝,可喜鹊并不领情,看不上。
 
  同事程磊开始转变思路,在坚持不懈清理鸟窝的同时,疏堵结合,主动示好。2022年3月,他们研究东方白鹳、鸮、隼等国家级保护珍禽的生活习惯、鸟窝形态特征,设计制作了200多个人工鸟窝——外层是坚固的金属件,里面第一层是树枝,中间层铺上柔软干爽的茅草,里层是细碎软绒布。他们将这样的“标准间”与“样板房”,安装在喜鹊特别喜欢筑窝的杆塔上。鸟儿们似乎感受到了人类的友好与用心,渐渐地来这里安了家。
 
  护鸟热线
 
  鸟语花香,和谐家园。
 
  这是一片美丽的世外桃源,9条河流从四面八方蜿蜒汇集而来,万顷苇滩,满目青绿,飞禽嬉戏,鱼虾遨游,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的夏天。
 
  午后,九龙口镇梅苏村三组的滕秀英正坐在屋前与邻居聊天。79岁的滕奶奶指着门口路对面的铁塔说,自从住在这里就看见上面的鸟窝了,十几年都没有动过。滕奶奶视力不错,远远地望着窝边两只鸟出神。
 
  早在2015年巡线时,技术员徐长勇就注意到了滕奶奶家附近杆塔上的鸟窝,他站在塔下观察,体型如此庞大的鸟,平时很少见到,像白鹭但比白鹭大,像丹顶鹤但看不到头顶的红色,于是掏出手机拍照片,回家给儿子徐晨看。徐晨在网上搜索,惊喜地告诉爸爸,这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学名叫东方白鹳。
 
  从此,徐长勇每次巡线,都会对遇到的人讲,这是东方白鹳,被誉为“鸟中国宝”,是受法律保护的珍禽,我们要共同爱护它。
 
  有一次,在附近小河边,徐长勇发现一只腿部受伤的东方白鹳在拍打着翅膀,他和正好路过的村妇联主任季正昌一起,把它抱到季家包扎伤口,精心呵护。徐长勇每天都跑去探视,给它喂玉米粒,它扭过头去,不吃;捕来鲜活的小鱼小虾,放到它面前,它吃得津津有味。一个星期后,腿伤痊愈,白鹳归巢。
 
  此后一连数日,这只白鹳每天上午都会飞到季家门前逗留,仿佛是向救命恩人表达感激之情。
 
  1998年出生的荀顺,工作才4年,却是徐长勇最得力的工作伙伴。这个帅气而质朴的小伙子,经常会在朋友圈里分享东方白鹳的照片,茶余饭后,亲戚朋友也经常听他讲解东方白鹳的故事。他还将东方白鹳的形体特征、生活习性和保护知识以及“护鸟热线”制成微信二维码,印在“候鸟生命线”标牌上,同时,标注电力设施名称、编号、电压等级等信息,向沿线居民宣传爱鸟护鸟、保护电力设施的相关法规。他们还多次进学校开展科普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一条护鸟热线,传递着温暖与爱心,承载着担当与责任。
 
  “有一只鸟被困在铁塔上,塔很高,请你们尽快派人来处理。”2023年2月17日11时,国网盐城供电公司技术员陈业接到110打来的电话,立即驾车赶往现场。
 
  陈业和同事现场勘查后判断,停电施救是最快的办法,但220千伏都映线涉及用户多、负荷大,一旦停电将影响很多用户,于是他们决定采取带电作业施救。陈业立即联系正在100公里外施工的带电作业班,该班安排经验丰富的刘成军前来救援。一到现场,刘成军就向野生鸟类救助站的张梦了解救助东方白鹳的注意事项。
 
  刘成军携带救助包,开始攀登53米高的铁塔,向被困的东方白鹳靠近。他小心翼翼,确保自身及携带工具与带电导线之间保持3米以上安全距离。解救过程十分惊险,“我靠近东方白鹳时,它倒挂在避雷线上,不停地用喙叩击铁塔,想自救。为了不让它再次受伤,我登上了塔顶鸟巢处。”刘成军说,东方白鹳体型较大,具有攻击性,看到有人靠近,使劲儿扇动翅膀挣扎,加上高空风大,给救援增加了难度。刘成军将受伤的东方白鹳稳固在鸟巢中,赶紧帮它解开缠绕在避雷线上的鱼线,把它装进袋子里,安全下塔。
 
  9分钟后,刘成军成功将东方白鹳带到地面。紧接着,在张梦的协助下,他将鼠夹及鱼线从东方白鹳的脚上安全取下。张梦分析,这只东方白鹳在落地时不慎被带着鱼线的鼠夹夹住了,带着鼠夹回巢后,又将鱼线缠绕上避雷线,不停挣扎,导致腿部流血过多,伤势严重。
 
  随后,这只受伤的东方白鹳被送到野生鸟类救助站,由工作人员对它的伤口进行消毒、包扎和观察、救治,伤愈后放归大自然。
 
  自2017年起,盐城市开始对珍禽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电力设施进行迁改、非供电资产电力设施整改,加快推进缓冲区生态修复。截至2021年5月底,供电设备已完全退出盐城境内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电力线路为鸟而来,又因鸟而去。把天空还给翅膀,为候鸟保驾护航、清理通道,给珍禽提供更为安全、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人们一直在努力。
 
  照片的故事
 
  鹤鸣九皋,声闻于野,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丹顶鹤,别名仙鹤,体羽洁白,头饰红冠,体态俊健,舞姿曼妙,气度非凡。从古到今,一直被视为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象征。
 
  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沿海滩涂湿地保护区之一,重点保护以丹顶鹤为代表的湿地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说到丹顶鹤,就不能不说这位“鹤痴”——吉洪俊。
 
  吉洪俊虽已73岁,看上去却显得很年轻。1985年,吉洪俊在部队服役15年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业余时间他喜欢摄影,他的镜头总是瞄准一线职工,捕捉工作中的动人场景。那时候,他节衣缩食,买了一台镜头有点发霉的打折相机。为了节省资金,他在原本狭小的家里腾出一角,做成简易暗房,借钱购买设备,自学冲洗胶卷。寒来暑往,他在这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上世纪80年代,吉洪俊在保护区采访时了解到:从黑龙江来的徐秀娟为了保护珍稀动物献出年轻的生命;一些不法分子潜入保护区,偷猎珍禽,牟取暴利;附近老百姓缺乏保护意识,为了防止丹顶鹤啄食麦苗嫩芽,在麦苗返青的田块喷洒农药……听到这些情况,吉洪俊心情十分沉重,他意识到,作为一名摄影师,自己有责任通过摄影作品做点什么。
 
  于是,吉洪俊一头钻进暗房,望着自己拍摄冲洗出来的第一张丹顶鹤照片——朝霞满天,芦花浅水,鹤舞翩跹,生机盎然,他沉浸其中,兴奋不已。
 
  从此,人们发现吉洪俊变了,节假日总爱一个人往离家40公里外的丹顶鹤保护区跑。妻子说他连做梦都在念叨鹤。与丹顶鹤打交道多了,吉洪俊摸索出了它们饮食起居与活动的规律:丹顶鹤白天选择便于集群觅食的地方,夜晚选择隐蔽栖息的环境;与人的警戒距离一般保持在500米开外,你进它退,你退它进,要想在100米左右靠近拍摄,就要提前隐藏“埋伏”好,静静地等待守候……许多人以为,拍摄丹顶鹤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其实,拍摄的背后,摄影师经历的疲惫、孤独、艰难、危险,常常不为人知。
 
  回忆30多年拍摄丹顶鹤的历程,有一次特别的经历让吉洪俊刻骨铭心。1995年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那天,吉洪俊凌晨4点钟就起床,背上摄影包,带着丹顶鹤爱吃的玉米粒,走向滩涂湿地。这时气温已降至零下7摄氏度,伸手不见五指,天空飘着雪花,虽然冻得牙齿打颤,但他心里想到阳光下的白雪、白雪上的丹顶鹤,那该是多么美好的画面!
 
  摸索了一个多小时,他还没有找到前一天搭好的草棚。这可是一望无际的滩涂沼泽,周围长满了盐蒿草和芦苇。他意识到自己迷路了!就在这时,一阵钻心的疼痛从脚下传来,雨靴被尖锐的芦苇根戳破,伤到左脚,吉洪俊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简单包扎一下,忍痛站起来往前走,继续寻找草棚……
 
  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精疲力竭的吉洪俊终于找到了草棚。当他从洞口看到飞来觅食的丹顶鹤,立即端起相机,按动快门……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拍了9卷胶卷。离开草棚时,两条腿像灌了铅似的,一瘸一拐,肚子饿得咕咕叫,但300多张照片在手的吉洪俊,却像个凯旋的将军似的心满意足。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来,吉洪俊拍摄的丹顶鹤题材照片超过1.5万张,先后在报刊上发表300多幅;作品《金滩鹤语》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作为官网定帧画面展示。
 
  近些年,吉洪俊满腔热忱地投入拍鹤护鹤的公益活动中。他手机里建有好几个拍鹤群,每年10月份开始,群里就热闹起来了,他在群里发布拍鹤线路,还经常自己驾车去盐城机场、火车站接送来自外地的影友。听说保护区要筹建丹顶鹤博物馆,他无偿捐赠80多幅珍贵照片。
 
  走进吉洪俊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丹顶鹤集群欢舞的巨幅照片。每次步入家门,他都会盯着它观看一会儿,这是他摄影生涯的得意之作,也是记录他与丹顶鹤的情缘之作。
 
  “湿地之都”,鹤鸣鹿舞,飞禽走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目之所及,一片祥和。

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