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工地班长与大学生“身份互换”啥感觉
2023-05-16 10:12 | 来源:未知
“报告,我是代班班长!”
同一句话,两种年轻的声音,在两处不同的场景下响起。
梳着蓬松的发型,穿上黑色运动装,1998年出生的汪泽伟“抛下”中铁四局合肥磨店家园三期项目技术班长的身份,来到大学教室;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00后班长王桧耀则走出校园,穿上工地反光背心马甲,戴上安全帽和手套,顶着大太阳走进钢筋密布的建筑工地。
他们开启了为期一天的“身份互换”活动,录制趣味短视频。交换过程中,也触动了内心对于专业、行业认知的新思考。
00后进工地,和书本有哪些不一样
王桧耀和工地“有缘”。用他自己的话说,生来就是“土”人。父亲曾在工地开大车。爷爷当过包工头,带着工程队东奔西跑。即使如此,初来乍到“身份互换”现场,看几位年轻技术员晒得黝黑,他都被“吓到了”,打趣说:“和前辈们站在一起,我还挺显白的。”
走进工地大门,王桧耀在各个施工地块来回走,热得满头大汗,花了一番功夫才找到项目部办公室。他在心里嘀咕:每个板块得有一个居民小区那么大吧。
事实上,占地525亩的磨店家园三期项目是安徽省最大的房产项目,相当于55个足球场的大小。
工地上,急于体验的王桧耀接过工人师傅的振捣棒“调和”混凝土,才操作十几分钟,就觉得腰部酸疼。
这一幕,全程陪同体验的磨店家园项目工程部长高道勇看在眼里:“小王同学刚拿到振捣棒的时候,全身都颤抖了一下,我还以为他触电了。”
在28岁的高道勇看来,活动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碰撞。王桧耀和他交流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知识。他解释道,在工地上,这些知识多用于地下室满堂支撑架体系,能计算出架体搭设间距,进一步判断施工材料材质,关系到成本节约。这就是“知识创造价值”。
到了施工现场,王桧耀发现自己成了“小白”。绑扎钢筋时需要对照图纸,王桧耀没接触过那么大且厚重的效果图,高道勇帮助他检查绑扎注意要点。并拿尺子测量绑扎是否合理。
在学校的工程测量课程上,王桧耀用的是水准仪和经纬仪,到工地上,他发现高道勇拿着一个“新家伙”,他一路追问,得知这是覆盖很多功能的RTJ测量仪器,只需两人配合就能完成测量。
此外,项目50%的部分使用了装配式施工工艺。王桧耀对此的理解是“像搭积木一样,施工速度快”。高道勇给他科普:和传统的现浇结构相比,装配式施工的构件由工厂直接生产完成,加工更加绿色环保,减少了现场人力需求和劳动强度,总体时间并未缩短太多。
“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最后的验收,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回来后,王桧耀迫不及待和同学、老师分享了当天心得。有同学听完告诉王桧耀:“自己更期待暑假去工地的实习了。”
高道勇对王桧耀说,土木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设计院、业主单位、施工单位、考公务员等,虽然工作辛苦,但是在一线能积累宝贵的经验,看到高楼拔地而起,那种成就感爆棚。
“小王同学忙得灰头土面,但始终笑容满满,充满探索精神,让我想起刚毕业的自己。”农村长大的高道勇见证过父母顶着太阳暴晒种地的样子,他曾想未来找一份体面轻松的职业,而最终来到建筑业吃苦。他觉得,类似活动让即将走向工地的学生接触“钢筋混凝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也让他们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
从工地返校园,有哪些“没想到”
“身份互换”前,离开校园两年多的班长汪泽伟感到紧张,“网上有种说法叫‘00后整顿职场’,我怕他们不好相处,自己无法融入”。
没想到的是,汪泽伟一进校园,“同学们”便热情地围上来争相跟他合影。
汪泽伟的父亲和哥哥都在建筑行业工作。大三时偶然接触到一位研究建筑机械的副教授,随这位老师的课题组拿下城市污水管网监测系统和自动节水系统两个研究专利。2021年毕业后来到中铁四局工作。工程部是项目的关键部门,负责技术交底、方案编写、技术安全质量把控等环节,需要长时间待在工地。汪泽伟开玩笑说:“命该如此,兜兜转转还是来到了工地。”
在土木工程施工理论课上,汪泽伟发现教材内容还是传统的砌块知识,和施工实际脱节。他站上讲台,将当下流行采用的ALC轻质隔墙与老式材料进行对比分享,收获了师生的掌声鼓励。
“汪班长和同学们的相处从局促变为了默契。”程坤同学观察到,刚开始汪班长有点小紧张,大家交流后,在一起“搭戏”显得愈发轻松。最后班会演讲时,能清楚感受到汪班长身上的那份从容、沉稳和自信,自己也很羡慕这种职场状态。
杜彬同学是班上仅有的3名女生之一,她回忆,汪泽伟提出想看看学校用的测量仪器,大家就带他体验了“学院风”的仪器,沟通操作想法,“他耐心地教给我们工地上的测量方式”。
一些交流片段让杜彬觉得温暖。汪泽伟提到,他有段时间工作遇到瓶颈,下班后,民工叔叔们都跑过来问他怎么了,他既欣慰和辛酸。“汪班长还告诉我,无论未来从事工程工作的什么岗位,都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一点点小的失误都可能会减少工程寿命,甚至酿成大祸。”
“他还建议我们实习时优先选择建筑工地测量、建材、土工,以及路基、路面、小桥涵测量等工作,也叮嘱了土木行业执业资格证的报考条件。”杜彬观察到,一起实验时,汪泽伟生怕漏过细节。搓土条时,他反复搓了好几次都不满意。
平日里,工地有些实验会交给专业的检测机构,在工地上参与土质含水量和一些承载力实验时,汪泽伟有时是“一知半解”。在学校和师生一起进行土力学实验后,他知晓了更多背后的原理和仪器操作。
眼下,汪泽伟重燃学习热情。“知识是现场干活的支撑和根基,建筑工程是一个完整的闭合系统,不能只熟悉单一部门的知识,要全面了解施工现场业务。我要跟着同部门土木专业出身的兄弟们进行完整、系统的知识学习。”
分别时,大学生们将大家的合影打印出来作为礼物相赠,并在照片背面写上“汪班长一切顺利”的祝福语。
“接地气”和“动脑子”相结合
00后的生活条件相对不错,能吃得了工地的苦吗?面对记者的问题,王桧耀答:“条件再好也是父母给的,年轻人不能靠父母一辈子。在工地的前几年肯定会非常难熬,也有人想逃离,但这就是现实,要坦然面对,规划好方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身份互换”活动给参与者和所在单位都带来新思考。
在参与策划本次活动的中铁四局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看来,如何在工地一线沉下心来磨练,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每位毕业生面前的课题。用人单位应当从青年人才的“选、用、育、留”等各环节入手,让更多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成长成才。
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至今有65年的办学历史,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智鑫认为,青年学生“接地气”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方面,年轻人对于基层了解程度有限,社会上有时形容一部分毕业生群体“眼高手低”,就是学生们在“接地气”上“差一截”。土木学生最终的学习场所是走到大山河流和田间地头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祖国建设工作中。“接地气”“扑下身子干实事”“深入调查研究能力”是必备素养。
“接地气”还体现在职业成长方面。马智鑫介绍,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往往从打扫办公室、下工地干活等细微小事开始积累,才有可能成长为标志性建筑的设计者、参与者。“工科学生有时容易陷入‘一根筋’思维。专业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要培养年轻人工科以外的学科能力,打造综合型、全面性、复合型、专业型人才。比如,女生可以多学宣传、社保、财务、行政管理、人力资源、文字凝练等技能,跑市场招标的年轻人可以多学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增强就业竞争力。”
他同时认为,基础知识和拔尖理论对于企业青年同样重要。无论是产业工人还是工程、管理、设计人员,不能仅将自己当作“搬砖”者,要将先进的知识、思维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了解学习教育、住建、科技、经济、环保等方针政策和发展导向,用工程师思维去研究问题,甚至尝试琢磨科研和产学研合作,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发展路径。
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