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高铁医生”:铁路上挥洒的青春广阔无垠
2023-02-07 09:25 | 来源:未知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青年就业之“高铁医生”】
今天的中国,是不断流动的中国,是不断前行的中国。2023年春运,全国铁路累计发送上亿人次旅客,一辆辆和谐号、复兴号跑出了“中国速度”,一张现代化的铁路交通网织出了回家团圆的“中国温度”。
这速度和温度背后,有一个群体保驾护航。他们被业内形象地称作“高铁医生”,包括探伤工、通信工、检修员、机械师等多个技术工种。春运期间他们默默值守,给钢轨“做B超”,给动车组“做体检”“动手术”,确保列车安全运行。
他们的队伍中,越来越多是90后、00后,他们在与老一代高铁人完全不同的场景中工作:不再依靠手中的道尺、小锤量和敲,而是操作更专业的现代化仪器精检慎修。因此,他们身上呈现出新时代高铁人独特的精神品格,在专业知识上孜孜以求,在技术革新上精进不休,努力擦亮高铁这张“国家名片”。
春运仍在继续,和谐号、复兴号向着春天飞驰,奔往高质量发展新的高潮。年轻的“高铁医生”们也不停歇,奔忙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化作交通强国愿景中一处处具体的坐标。
信号机房里,值守高铁运行的“神经中枢”
1月13日,湖北西部地区突降大雪。这场雪,让90后青年、中铁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襄阳电务段技术员袁霄肩上的担子,变得更重了。转辙设备和信号设备大多铺设在地面上,一旦积雪结成冰,就可能无法正常运转,威胁铁路运输安全。
入夜,大雪还不见停。袁霄和值班同事抓紧凌晨高铁停运的“天窗时间”,前往南漳站附近轨道,逐一检查设备状态。一连三晚,他们紧急检修了南漳站3公里以内铁路的信号设备,保障春运。
室外设备维护只是袁霄工作的一小部分,更多时间,他会在车站信号机房内监测列车运行的各项数据。列车位置、运行时速、前后方轨道状态、进站股道选择……高铁运行中的大量数据会在信号机房这个“神经中枢”集中呈现,袁霄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梳理、比对,确认高铁运行处于正常状态。
“打个比方,人体的异常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我们的任务就是及时发现和处理高铁系统的异常状态。”袁霄介绍。
想要快速处理种类繁多、实时更新的系统数据,离不开大量的业务训练和知识积累。
2017年,袁霄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进入襄阳电务段工作。虽然专业与轨道交通信号有关,他第一次上轨作业时仍有些手足无措。“这份工作关系铁路运行安全,我不能以毫无底气的状态工作!”从那以后,他抓住每一次学习技能和知识的机会,熟练掌握了基础性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为更好地胜任“高铁医生”一职打下扎实基础。
面对高铁技术的迅猛发展,袁霄不满足于只掌握最基本的技术和知识。2019年,他报名参与了汉十高铁的建设。在这里,他学习到无线闭塞中心和列控设备等高铁信号设备的操作。为确保万无一失,在汉十高铁开通前,他辗转多地参加数万次联锁和列控仿真试验。“联锁和列控分别控制列车的站内状态和区间状态。稍有差池,便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袁霄介绍。
底气来自实力。2021年4月,郑渝高铁湖北段开始建设。这一次,袁霄以小组负责人的身份肩负起保康县站所有信号设备搭建验收和列控中心仿真试验的工作。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战经验,袁霄不负众望,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在试验期间,他还发现并及时消除各类隐患。
今年春运,郑渝高铁和汉十高铁旅客发送量不断突破新高,作为曾经的建设者和现在的维护者,袁霄十分骄傲。当然,他暂时还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享受这份成就感,因为身处信号机房的他,要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高铁运行的“神经中枢”上。
“星光大道”上,给铁路接触网“体检”
夜色深沉,微风细雨。白日里忙碌的南昌西站变得安静起来,一列列高铁驶入维护车间“休息”。0时一过,90后青年、中铁南昌局集团公司南昌高铁基础设施段接触网维修队的胡昆伟同队友一起,乘坐检修列车驶出南昌西站,沿着沪昆铁路,逐段开展接触网设备检修作业。
春运期间,为高铁动力之源——接触网进行“体检”,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环节。胡昆伟乘坐的这列JJC型接触网检修列车长218米,车顶作业平台长175米,可同时对相应长度的接触网进行检修。黑夜里,灯火通明的检修车格外亮眼,大家亲切地把车顶作业平台称为“星光大道”。
大约30分钟后,检修列车载着队员们到达目标路段。胡昆伟和队友们攀上作业平台,打开电筒,架好梯子,开始工作。他身着橘色工装,先查看高处的承力索,又测试下方接触线的状态,还检查两者之间吊弦是否完好无损……
“网线上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他说,“譬如小小的吊弦就事关列车运行安全。如果吊弦松动,网线与列车顶部的受电弓就会发生缠绕,引起‘打弓’故障。”
这一段接触网检修完毕,队员们纷纷蹲坐等待下一段检修,他们脚下的检修列车缓缓向前行进。
头顶高低错落的网线,让胡昆伟想起刚入行时的“蜘蛛侠”梦:“我曾看到接触网工可以攀杆、走‘钢丝’,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特别酷。可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就只是站在这个作业平台上。”
后来,胡昆伟才从同事口中了解到,在他眼中“不够酷”的检修列车综合作业平台2018年才投入使用,是高铁接触网检修设备和技术发展的重要见证。正是这个作业平台让曾经“像蜘蛛侠一样飞檐走壁”式的检修方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作业平台给了我们更好的安全保障,也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胡昆伟说,“如今高铁技术发展这么快,我们的工作也不能落后。我们铁路人常说‘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这个目标很宏大,它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位铁路人不断提升自我,做好本职工作。”
列车停下,胡昆伟的身体微微一晃,他擦了擦脸上混着雨水的汗水,又进入工作状态。检查探头、测量参数、调整设备……对细心与耐心的考验再次展开。
这个晚上,检修列车这样开停了14次,胡昆伟和队友们检修完2.5公里线路的2100余处接触网供电设备时,已是凌晨3点30分。
下一个晚上,他们会从现在停下的地方开始,继续给这段铁路接触网“做体检”。新的一年,胡昆伟仍会坚守在这条“星光大道”上,守护更多旅客的出行平安。
骑行秦岭间,维护高铁的通信网络
秦岭深处,月光洒落在连绵的群山之间,蜿蜒悠长的山路上,积雪尚未融净,泛着冷冷白光。
身披夜色,00后女青年、中铁西安局西安通信段鄠邑通信工区的于静逸和3名工友,头戴照明灯,肩背工具包,架起折叠自行车,准备顺着斜井的应急口进入大秦岭隧道。她们要在4小时内来回骑行4公里检查3处直放站设备,并对隧道内的高铁通信线路进行维护检修。
在于静逸的记忆里,过去火车一进隧道便没信号是常态,但现在早已今非昔比。对于运行速度更快、设备更加精密的高铁来说,通信网络就如它的“神经系统”一般,时刻传输着重要的数据。在山峦巍峨、桥隧相连的秦岭地带,优质的无线通信网络是保障西成高铁安全运行的关键,也能给乘客带来隧道内手机信号“满格”的出行体验。
然而,留给通信工的时间并不多——只能利用每天0时到5时的停运“天窗时间”进行检修。为了提高效率,大家就骑自行车往返,于是他们便有了“秦岭骑手”的称号。
于静逸是车间女骑手。2021年,她从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毕业后进入职工区,一开始,领导和家人都希望她“坐办公室”。“外勤的活儿太苦了,以前从没女职工去做。可是不去室外接触现场、不亲自上手,怎么提升业务?我既然吃了通信工这碗饭,就一定要干室外!”于静逸很坚定,她三番五次找到领导表决心,终于如愿以偿。
女孩子做室外通信工,哪有那么简单?
阴暗的隧道里,寒风吹得人从头到脚透心凉。铁轨之间的盖板很容易卡住自行车轮,每次作业,于静逸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在40厘米宽的轨道间稳稳骑行,依靠头灯和手电筒检查洞壁两侧悬挂的漏缆,每到直放站就停下测试无线场强、记录数据、清扫维护。直放站每隔三四百米一个,每站有60余项检修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大家根本无暇歇息,整夜喝不上一口水。
一旦发现故障,就要在短时间内应急维修,这更是对体力和能力的双重考验。
一次,于静逸发现隧道内应急电话失灵,这个问题可不小。“那天本来‘天窗时间’就紧,又遇到从没处理过的故障,我真有点慌。”此时,扎实的知识储备就是底气,她冷静下来,用所学知识在脑海中快速“画”出处理流程图,对电路、供电板、保险逐一排查,终于锁定原因恢复了通信。虽然只耗时20分钟,但也压缩了不少后续工作的时间,于静逸来不及缓口气,又骑车往下一个直放站飞快赶去……
“我的工作需要熟练、迅速地处理突发情况,没有演习,唯有练好基本功。”下了夜班,于静逸闲不住,一有时间就从库房拿出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最近,她着重练的是光缆接续。“很难!要将细如头发的纤芯一对一对地熔接在一起。工区的技术骨干能在40分钟完成,我现在只练到60分钟,还差得远。”这位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女青年一直希望自己业务“越来越过硬”。
“我的父亲、外公都曾是铁路工人,与他们相比,如今的工作内容技术含量更高、从业挑战更大。我国高铁建设走在世界前列,需要处理的任务是最前沿的,应用的设备是最先进的。我只有多学技术、多干现场,才跟得上高铁快速发展的步伐。”她说。
编辑:小编